close

尋找香頌資料時,偶然發現這一篇文章,是2006年時就發表的,可恨我到現在才發現,不然就可以早兩年更有系統地去研究法國香頌史。

法國流行音樂真的是小眾得不得了的東西,研究它意義不大,我純粹是因為喜歡幾個法國歌手而愛屋及烏地想多瞭解,也把這個瞭解的過程在這裡分享。
對我來說,聽到一首好歌,進而了解這首歌詞的意思、趣味,就很有意義。
這個過程至少還給我一個好處:為了翻譯歌詞,法文持續在進步,雖然很緩慢。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看過中文世界裡介紹法國流行歌最詳盡的一篇,為了台灣讀者閱讀方便,我將它轉成繁體,並把一些人名、名詞按照這裏的習慣修改。-------------------------------------------------------------
法國現代流行歌曲賞析 by 艾菲爾(劉植榮)

艾菲爾 — 飛翔的鐵塔博客http://www.aifeier.cn 為讀者推薦了一些很好聽的法國歌曲,下面詳細介紹法國流行音樂五十多年以來的發展和演變、幫助您更深入地走進法國現代流行音樂的世界中。

也許您已經對法國現代流行歌曲有所瞭解,也許一些法國歌星的名字對您已經不再陌生,也許您已經會哼唱伊蒂絲-琵雅芙 (Edith Piaf)的經典名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也許派特裏夏-卡斯 (Patricia Kaas)歌中悠揚的旋律讓您難以忘記,也許您已經聽說過不少法國歌星的名字,如:萊奧-費雷 (Léo Ferré)、讓-雅克-戈爾德曼 (Jean Jacques Goldman)、賽吉--坎斯伯 (Serge Gainsbourg)、索拉爾 (MC Solaar)等等。

就法國流行歌曲的流派之豐富,法國人如是說:法國流行歌曲的流派之多就像和法國流行歌曲一起長大的法國民眾:注重歌詞品質的歌詞歌曲 (chanson à texte)、對當代社會和政治問題表態的表態歌曲 (chanson engagée)、椰椰歌曲 (yéyé)、法語通俗流行歌曲 (variété)、搖滾(rock)、現代流行歌曲 (pop)、新浪潮歌曲 (new wave)、說唱音樂 (rap)、以牙買加音樂節奏為基調的ragga音樂、電子音樂 (électro),等等。

法國流行歌曲始終不停地在自我更新,它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它不停地對歌曲歌詞進行創新、不停地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音樂中汲取養分、不停地在自己的音樂傳統中進行挖掘、從而創造出新的音和調。法國歌壇新人輩出、後浪推前浪。每一代歌星都有自己的特徵、都在自己的時代擁有眾多的歌迷!雖然每一代歌星風靡的時間十分有限,但是,在時髦的背後,在特定的社會和政治大背景這個因素之外,不同時代的法國歌星之間還是有其共同點和連續性的。

五十年代:樂壇神話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的音樂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前十分走紅的歌星中,一些人因其戰爭期間和佔領軍的友誼而在戰後受到了公眾的冷落,Léo Marjane、André Claveau 以及 Jean Tranchant 就是例子;還有一些人在戰後則有點被人遺忘了。戰爭期間十分受崇拜的夏爾-特雷內 (Charles Trenet) 在戰後先到美國進行了長時間的巡迴演出之後於1951年回到了法國,特雷內 (Trenet) 著名的歌曲中,除了 “第七號國道 (Route Nationale 7) ” 是1955年所寫之外,其他的都是其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作品。至於 Maurice Chevalier,五十年代中,他或者是在法國進行 “單人表演”,或者是在美國演電影。四十年代就已經走紅的伊蒂絲-琵雅芙 (Edith Piaf) 在戰後依然是常盛不衰的紅歌星,伊蒂絲-琵雅芙於1961年去世,她至今都是法國歌壇的一個神話,不知道她的法國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伊蒂絲-琵雅芙對年輕的歌手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在她的提攜下,伊夫-蒙唐 (Yves Montand) 和 “歌伴” 歌唱團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 先後成了家喻戶曉的歌星和歌唱團。之後,夏爾-阿茲納武爾 (Charles Aznavour),Charles Dumont 以及 Goerges Moustaki 都成了響噹噹的歌星。

在法國,五十年代也是輕歌劇盛行的年代,當時輕歌劇的泰斗是 Luis Mariano,但是,演唱 “地中海” (Méditerranée) 的 Tino Rossi,演唱 “通往愛的簽證” (Visa pour l’amour) 的 Annie Cordy 以及演唱 “撒滿鮮花的路” (La route fleurie) 的 Bourvil,他們的很多輕歌劇作品都受到了民眾的厚愛。

戰後,非常富有創造力、無視傳統的眾多年輕的藝術家在巴黎 Saint-Germain-des Prés 這個街區的地窖酒吧和地窖舞廳中誕生並出名。伯里斯-維昂 (Boris Vian) 創作了很多超現實主義的歌曲,有時他的歌曲也對當時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進行表態,伯里斯-維昂 (Boris Vian) 的搭檔是亨利-薩爾瓦多 (Henri Salvador) 。深沉的茱麗葉-格雷科 (Juliette Gréco) 這時也開始演唱一些很有名的詩詞。位於巴黎左岸以及位於巴黎 Montmartre 的數不清的歌舞廳成了眾多新一代藝術家誕生的搖籃,這些新一代的藝術家都是集作詞、作曲及演唱于一身的天才藝術家,在 Ecluse 歌舞廳、Rose Rouge 歌舞廳、Trois Baudets 歌舞廳、Echelle de Jacob 歌舞廳、Chez Patachou 歌舞廳以及 Bœuf sur le toit 歌舞廳中,下述的全才藝術家越來越紅:萊奧-費雷 (Léo Ferré)、喬治-布拉桑 (Georges Brassens)、芭芭拉 (Barbara)、Guy Béart、雅克-佈雷爾 (Jacques Brel)、Catherine Sauvage、Frères Jacques、Mouloudji 以及 Cora Vaucaire,其中 Léo Ferré 在1948年之後就開始有了名氣,喬治-布拉桑 (Georges Brassens) 在1952年以後開始走紅,而雅克-佈雷爾 (Jacques Brel) 則是在1954年開始被公眾所知。在戰後及五十年代,法國歌曲變化和發展的速度快得讓人難以置信。一個叫賽吉--坎斯伯 (Serge Gainsbourg) 的年輕人開始展露頭角,他不僅讓歌舞廳的客人驚歎不已,而且也吸引了眾多的演唱者,如:Pia Colombo、Philippe Clay、Michèle Arnaud、格雷科 (Juliette Gréco)、碧姬芭朵 (Brigitte Bardot) 等等。

1954年,在 Bruno Coquatrix 的奔波下,奧林匹亞歌廳 (Olympia) 成為了法國最有名的演唱舞臺。奧林匹亞歌廳舉辦的第一場演出是兩代歌星同台演出,一位是三、四十年代紅得發紫的 Lucienne Delyle,另一個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只有24歲的吉爾貝-貝科 (Gilbert Bécaud) 。吉爾貝-貝科立即就成了奧林匹亞歌廳的標誌,他經常在這個歌廳裏舉辦演唱會,他的歌曲風格完全就是這時候剛剛在美國興起的搖滾樂。貝科 (Gilbert Bécaud) 是特別迎合年輕人口味的新一代藝術家的代表,迎合年輕人也正是六十年代法國歌曲的走向。五十年代,唱片成為了大眾消費品,不同的電臺有自己捧的藝術家,各唱片公司也都有自己力捧的歌星,迎合聽眾口味的商業歌曲開始出現。從埃及來到法國的達利達 (Dalida) 就是法國電臺和唱片公司捧人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達利達 (Dalida) 同時受到奧林匹亞歌廳、Barclay 唱片公司以及歐洲一號電臺的多方支持。

五十年代歌曲選聽:

Yves Montand (伊夫-蒙唐) / Les feuilles mortes (落葉) (1949)

Juliette Gréco (茱麗葉-格雷科) / Si tu t’imagines (如果你想一想) (1949)

Edith Piaf (伊蒂絲-琵雅芙) / Hymne à l'amour (愛的頌歌) (1950)

Luis Marino (路易士-馬里諾) / Le chanteur de Mexico (墨西哥歌手) (1951)

Georges Brassens (喬治-布拉桑) / Le Gorille (大猩猩) (1952)

Gilbert Bécaud (吉爾貝-貝科) / Mes mains (我的手) (1953)

Boris Vian (伯里斯-維昂) / Le déserteur (逃兵) (1955)

Dalida (達利達) / Bambino (小孩) (1956)

Jaques Brel (雅克-佈雷爾) / Ne me quitte pas (別離開我) (1958)

Serge Gainsbourg (賽吉--坎斯伯) / Le poinçonneur des Lilas (Lilas的軋票員) (1959)


六十年代:青年人的作用

六十年代初的法國流行歌曲是年輕人的世界。這時,戰後嬰兒潮時出生的孩子都已經長成了青少年,一大批年輕歌手走上了音樂舞臺。同時,美國的搖滾音樂在歐洲、尤其是在法國產生了極大的迴響,包括艾維斯-普裏斯利 (Elvis Presley) 在內的美國歌壇偶像對大部分法國年輕歌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法國人把這時侯的法國歌星稱作是椰椰派 (yéyé),他們用法語來演唱美國的流行歌曲。在椰椰歌曲風靡法國的時候,45轉的唱片和錄音磁帶相繼問世了。不論從文化上來說還是從商業方面來講,這兩個新事物的誕生卻卻實實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與此同時,專業的音樂媒體也越來越多,“ SLC Salut les Copains ” (你好,哥們兒) 到現在還是一個人們經常提及的名字,它是六十年代非常著名的一個廣播節目的名字,同時它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音樂雜誌的名字。

1960年剛過,一個原籍比利時的、剛剛走上歌唱舞臺的年輕小夥子風靡了整個法國。這個小夥子名叫 Johnny Hallyday (約翰尼-阿裏戴),他一邊唱著搖滾歌曲一邊在地上翻轉,這在法國可是前所未有的表演方法,因此法國的年輕人都為約翰尼-阿裏戴 (Johnny Hallyday) 著迷和瘋狂。跟著約翰尼-阿裏戴 (Johnny Hallyday) 的腳步,法國的歌壇上隨之湧現了一大批被驚恐不已的家長們稱之為是 “ 壞孩子 ” 的歌星,如:Dick Rivers、Chats Sauvages、Eddy Mitchell、Chaussettes noires、Vince Taylor、Lucky Blondo、Ronnie Bird、Jacques Dutronc、El Toro、Cyclones等等。在 “ 壞孩子們 ” 風靡法國的同時,另外一些歌星也脫穎而出,這些歌星的歌既有搖滾的風格也有椰椰的韻味,他們的人數眾多,人們記憶比較深的有:Sylvie Vartan、Sheila、Richard Anthony、Frank Alamo、Françoise Hardy、Christophe、Michèle Torr、弗朗斯-加爾 (France Gall) 等等。

六十年代,另外一個快速上升的明星是克洛德-弗朗索瓦 (Claude François) 。克洛德-弗朗索瓦是扭擺舞或者說是 Smashed Potatoes 的代表性人物,他在舞臺上抱著電吉它演唱是他很快出名的一個重要原因。隨後,又有一些新星出現,這些新的歌星更傳統一些,因而既受年輕人的喜愛也受年輕人的父母們的歡迎,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阿達莫 (Adamo)、Serge Lama、米雷耶-馬蒂厄 (Mireille Mathieu)、Hervé Vilard、Sacha Distel、Enrico Macias 。

六十年代的商業色彩濃厚的音樂浪潮對上一代的紅歌星來說是一關,很遺憾,包括 Mick Micheyl 和 Philippe Clay 在內的部分老一輩歌星沒有能夠經受得住椰椰歌曲的衝擊,然而大部分老一輩歌星都相當順利地渡過了這一關,成為法國人至今也沒有忘記的、經久不衰的歌星,這些經受住考驗的歌星有:芭芭拉 (Barbara) 、讓-費拉 (Jean Ferrat) 、夏爾-阿茲納武爾 (Charles Aznavour) 、萊奧-費雷 (Léo Ferré) 、吉爾貝-貝科 (Gilbert Bécaud) 、茱麗葉-格雷科 (Juliette Gréco) 、雅克-佈雷爾 (Jacques Brel) 、克洛德-努加羅 (Claude Nougaro) 以及 Pierre Perret 等等。

至於賽吉--坎斯伯 (Serge Gainsbourg),天才的他在椰椰浪潮裏如魚得水,為茱麗葉-格雷科 (Juliette Gréco) 和弗朗斯-加爾 (France Gall) 所創作的歌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1966年以後,在嬉皮士音樂爆炸以及在六八年五月運動逐步掀起的同時,出現了一些更加獨立、同時也是詞作者的樂壇藝術家。Antoine、尼諾-費雷爾 (Nino Ferrer) 和 Jacques Dutronc 創作了一些辛辣、諷刺的歌曲;Hugues Aufray 把 Dylan 的民謠搖滾樂帶進了法國;蜜雪兒-博爾納雷夫 (Michel Polnareff) 則以悠揚、抒情的流行歌曲在歌壇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隨後,於蓮-克雷爾 (Julien Clerc) 和 Michel Delpech 開創了矯飾氣息濃重的法語流行歌曲,而若-達桑 (Joe Dassin) 、Nicoletta 和薩爾杜 (Michel Sardou) 等人則開始創作通俗的法語流行歌曲,通俗的法語流行歌曲在七十年代的法國更是如日中天。

六十年代歌曲選聽:

Johnny Hallyday (約翰尼-阿裏戴) / L’idole des jeunes (年輕人的偶像) (1962)

Claude François (克洛德-弗朗索瓦) / Belles Belles Belles (美人、美人、美人) (1962)

Adamo (阿達莫) / Tombe la neige (下雪了) (1963)

Claude Nougaro (克洛德-努加羅) / Cécile ma fille (我的女兒塞西爾) (1963)

Jean Ferrat (讓-費拉) / La montagne (大山) (1964)

Nino Ferrer (尼諾-費雷爾) / Mirza (小狗米爾紮) (1965)

Barbara (芭芭拉) / Ma plus belle histoire d’amour (我最美麗的愛情故事) (1966)

Michel Polnareff (蜜雪兒-博爾納雷夫) / La Poupée qui fait non (搖頭的布娃娃) (1966)

Julien Clerc (於蓮-克雷爾) / La Cavalerie (騎兵部隊) (1968)

Joe Dassin (若-達桑) / Les Champs-Elysées (香榭大道) (1969)


七十年代:煥然一新

七十年代的法國流行歌曲和電視有著緊密的聯繫,電視讓歌星演出服上的亮片更加耀眼、給了歌壇一個更加 “閃光” 的形象。當時有一個民眾爭著搶看的電視節目叫“第一名”,常在這個節目中作客的有:米雷耶-馬蒂厄 (Mireille Mathieu)、若-達桑 (Joe Dassin)、約翰尼-阿裏戴 (Johnny Hallyday)、Sylvie Vartan、Nana Mouskouri、達利達 (Dalida) 以及 Sheila。當然,這個節目中的常客還有已經成為巨星的克洛德-弗朗索瓦 (Claude François)。克洛德-弗朗索瓦於1977年去世,他生前創作的最後幾支歌曲直到如今仍然是經久不衰的名曲。法語稱這時候的通俗、商業歌曲是 “variété”。

演唱商業性通俗流行歌曲的歌星很多,較輕鬆、詼諧的歌星有:Dave, Alain Chamfort, Gérard Lenorman, C. Jérôme 以及 Michel Fugain,主題較為沉重的有 Daniel Guichard。至於其父母也是藝術家的蜜雪兒-薩爾杜 (Michel Sardou),他的歌曲受到很多的爭議,有人評論說他的歌曲很反動,但是他的唱片、磁帶卻賣得最好。

與此同時,出現了另外一些藝術家,他們既注重歌詞又注意迎合聽眾的口味。於蓮-克雷爾 (Julien Clerc) 就是這些藝術家中的典型代表。蜜雪兒-貝爾熱 (Michel Berger) 是一個音樂奇才,他於1963年步入歌壇,後來成為法國流行歌壇的支柱。蜜雪兒-貝爾熱在歌星 Véronique Sanson 剛開始唱歌時就為她作詞作曲。1974年以後,蜜雪兒-貝爾熱在為自己作詞作曲的同時也為妻子弗朗斯-加爾 (France Gall) 作詞作曲。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馬克沁-勒-福雷斯蒂爾 (Maxime le Forestier)、雷諾 (Renaud) 或者 Bernard Lavillier,他們都利用歌聲對社會政治問題發表看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湧現了一些新的詞作者和曲作者,如:1973年出了 Yves Simon、1974年出了阿蘭-蘇雄 (Alain Souchon) 和蜜雪兒-若納斯 (Michel Jonasz)、1975年出了 Nicolas Peyrac 和 William Sheller、1976年出了 Philippe Chatel、1977年出了羅朗-武爾茲 (Laurent Voulzy) 和 Yves Dutrel、1978年出了Louis Chédid、1979年又出了 Francis Cabrel 和 Francis Lalanne。這些詞、曲作者中,有些人寫的歌成了經典,但另一些人卻最終沒有能夠讓自己頗受歡迎的歌成為名曲。

因音樂劇 "Starmania" 一舉成名且經常在歌曲中對時政問題發表意見的巴拉瓦納 (Daniel Balavoine) 一直在歌壇保持著輝煌。

最神秘的歌星莫過於 Gérard Manset 了,他從來不讓公眾看到他的面孔,他的唱片和磁帶的封面包裝上也從來沒有他露出面孔的照片,他的歌深奧、難懂,要一遍遍重複地聽才能明白他在唱什麼,但是,他的歌卻都成了聽眾百聽不厭的歌。

在危機不斷的七十年代,體現社會對傳統通俗歌曲不滿的法國搖滾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六十年代就已經嶄露頭角的雅克-伊熱蘭 (Jacques Higelin) 成為了龐克搖滾 (punk) 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音樂會總是在觀眾的掌聲要求下,一延再延,遲遲不能結束。在伊熱蘭 (Jacques Higelin) 之後,從1976年開始,法國搖滾樂團“電話(Téléphone)” 樂團迷倒了一片又一片的青年人。Trust 樂團是一個更具野性味的搖滾樂團 (Hard-rock) ,他的歌經常諷刺員警,對時政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嘲弄。另外一些蓬克 (punk) 歌星或樂團如:Starshooter、Bijou、Stinky Toys 和 Jacno 以及全搖滾樂團 Dogs 或 Little Bob 也都風靡舞臺。
最後,七十年代末的法國流行歌壇上,最流行的流行歌曲要數反叛歌星賽吉--坎斯伯 (Serge Gainsbourg) 用 Reggae 旋律改寫的法國國歌馬賽曲。賽吉--坎斯伯 (Serge Gainsbourg) 不僅為他的伴侶簡-伯金 (Jane Birkin) 作詞作曲,而且也為一個叫 Alain Bashung 的十分深沉、擅長諷刺的歌星作詞作曲。

八十年代:雷射唱碟和流行歌曲排行榜
愛滋病的出現是八十年代的一件大事,同時,八十年代也是“財富滾滾的年代”,這些時代特徵都在八十年代的法國流行歌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八十年代的法國,傳播媒介越來越多,所謂的“自由”電臺和那些早已存在的老電臺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電視也開始播出音樂節目,演出廳也變得越來越大。1984年之後,法國歌曲界開始每週評選流行歌曲50首,這一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唱片的銷售。另外,1983年之後,雷射唱碟問世,大大改變錄音品質的雷射唱碟徹底埋葬了老式的大唱片。

在這一新的背景下,八十年代的法國流行歌壇是新秀輩出。Jeanne Mas 是八十年代紅得發紫的歌星,但是,她的走紅期相當短,剛進入九十年代,她就不再受聽眾的青睞了。

Jean Luc Lahaye 的歌壇經歷跟 Jeanne Mas 差不了太多。由於流行歌曲50首這一評選活動,很多歌星只憑一首歌就成了明星,Jackie Quartz、Guesch Patti、Jean Schultheis、Rose Laurens、Desireless、Stéphanie de Monaco、Chagrin d’amour 等等都是僅憑一首歌就走了紅。說到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不能不提的歌星有:阿蘭-蘇雄 (Souchon)、Cabrel、蜜雪兒-若納斯 (Michel Jonasz)、雷諾 (Renaud) 以及讓-雅克-戈爾德曼 (Jean Jacques Goldman)。戈爾德曼 (Jean Jacques Goldman) 的歌自1981年之後就開始是電臺和電視臺競相播出的歌。八十年代的法國歌壇上其他一些經久不衰的明星還有:Marc Lavoine、派特裏夏-卡斯 (Patricia Kaas)、Liane Foly、Mylène Farmer、Florent Pagny、Maurane 以及瓦妮莎-帕拉迪 (Vanessa Paradis)。瓦妮莎-帕拉迪 (Vanessa Paradis) 剛步入歌壇時的清純少女形象對她的成功有著不少的幫助。至於派翠克-布呂埃爾 (Patrick Bruel),他在1989年時完全是商業和傳媒的炒作對象。八十年代的法國流行歌壇不乏移民的後代,如:Karim Kacel、Amina、Sapho以及“居留證”歌唱團 (Carte de Séjour) 的 Rachid Taha 等等。八十年代,世界各地的音樂也慢慢滲入到了法國音樂界,包括 Lavilliers、伊熱蘭 (Jacques Higelin) 以及勒-福雷斯蒂爾 (Maxime Le Forestier) 等在內的藝術家都把世界各地的音樂融入到了自己的歌曲中。另外,一些歌星也投入到了人道事業中去,雷諾 (Renaud) 等二十多位藝術家1985年為埃塞俄比亞遭遇的饑荒進行義演,蜜雪兒-貝爾熱 (Michel Berger) 和達尼埃爾-巴拉瓦納 (Daniel Balavoine) 一起為非洲演唱募捐,巴拉瓦納 (Daniel Balavoine) 最後於1986年在非洲的馬里國去世。另外,幽默大師科盧什 (Coluche) 在戈爾德曼 (Jean Jacques Goldman) 的支持下創辦了愛心食堂。

Niagara、Elli Medeiros、Affaire Louis Trio、Innocents 以及 Lio 都是八十年代為美國通俗流行歌曲在法國發揚光大作出貢獻的人或歌團。艾蒂安-達歐 (Etienne Daho) 自1981年之後就以他優美的 dance 風格的歌而廣受法國人的喜愛,沙勒萊利-庫蒂爾 (Charlélie Couture) 則把很多經典的詩詞用搖滾的風格來演唱,來自瑞士的 Stephan Eicher 在所有的音樂風格中尋找靈感、創作自己的搖滾樂,Jean Louis Murat 受人歡迎靠的是他那聽起來怪怪的音樂。音韻全新的 Rita Mitsouko 二重唱給八十年代的法國歌壇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至於印度支那歌團 (Indochine),它則是法國版新浪潮音樂 (new wave) 的代表。

最後,八十年代末的時候,rap 音樂開始出現,但是,向歌壇已有勢力挑戰的,主要還是搖滾歌手。Manu Chao 這時所在的 Mano Negra 歌團以相對溫和的蓬克搖滾 (punk-rock) 向流行歌曲排行榜 (Top 50) 發起了一輪又一輪激烈的衝擊。Négresses Vertes 歌團在自己的蓬克 (punk) 歌曲中揉進了調侃、戲謔的成份,VRP 歌團的歌風和Négresses Vertes 相似,只不過是更加無視傳統。然後,1989年,一個名叫“黑色欲望”的歌團 (Noir Désir) 脫穎而出了,它那既浪漫又深沉、歌風介於 punk 和萊奧-費雷 (Léo Ferré) 演唱風格之間的歌獲得了上上下下的法國人的認可。

八十年代流行歌曲選聽:
Alain Bashung (阿蘭-巴雄) / Gaby oh Gaby (Gaby是一個女性的名字) (1981年)

Chagrin d’amour (失戀歌唱團) / Chacun fait c’qui lui plait (隨心所欲) (1981年)

Jean Jacques Goldman (讓-雅克-戈爾德曼) / Quand la musique est bonne (音樂美妙的時刻) (1982年)

Indochine (印度支那) / l’Aventurier (冒險家) (1983年)

Etienne Daho (艾蒂安-達歐) / Tombé pour la France (為法國而死) (1985年)

Rita Mitsouko (麗塔-米佐科) / Marcia Baïla (跳舞的Marcia) (1985年)

Mylène Farmer (米萊娜-法爾梅) / Libertine (放蕩的婦人) (1986年)

Vanessa Paradis (瓦妮莎-帕拉迪) / Joe le taxi (開計程車的若) (1987年)

Patrick Bruel (派翠克-布呂埃爾) / Casser la voix (喊破嗓子) (1989年)

Mano Negra (馬諾-內格拉) / King Kong Five (國王孔五世) (1989年)


九十年代:部族年代

九十年代法國歌壇的一大特點是流派眾多。歌壇巨人坎斯伯(Gainsbourg)在九十年代離別人世,老年的特雷內(Trenet)也于九十年代重新在舞臺閃光,另外,雷射唱碟的盛行使得唱片公司把以前老歌星的名歌都重新用光碟出版,因此,琵雅芙(Edith Piaf)、Sheila等老歌星也都重新時髦。前“電話”歌團的Jean louis Aubert以溫和的搖滾風格成為了成功的獨唱歌星,Pagny、派翠克-布呂埃爾(Patrick Bruel)、瓦妮莎-帕拉迪(Paradis)、派特裏夏-卡斯(Kaas)以及米萊娜-法爾梅(Mylène Farmer)則都成為了法國歌壇的巨星,法爾梅(Mylène Farmer)的歌既憂鬱又浪漫。法國雷恩市的流行歌星巴斯卡-奧維斯波(Pascal Obispo)既是詞作者也是曲作者,歌壇偶像約翰尼-阿裏戴(Johnny Hallyday)所唱的一些歌也是奧維斯波(Pascal Obispo)的作品,奧維斯波(Pascal Obispo)的歌旋律悠揚,1992年之後,他就贏得了聽眾瘋狂的愛。德-帕爾馬斯(Gérald de Palmas)1994年以一首歌曲而成名,但隨後一直到2000年,他都沒有什麼引人注意的歌。Zazie和Axelle Red這兩人都是以鮮明的個性以及作詞、作曲的才能成為了大明星。Liane Foly的歌具有非常濃的爵士味,剛開始的時候,很受聽眾的歡迎,但很快就失寵了。Pow Wow的情況和Liane Foly相似,他那沒有樂器伴奏的清唱只是在1992到1997年之間受到人們的喜愛。另外,帶有阿爾及利亞風格的歌曲在九十年代的法國歌壇上也很有市場,哈立德(Khaled)、Cheb Mami以及Faudel就是因此而成為明星的。

九十年代法國歌壇的盛事是rap音樂的出現。反映郊區底層民眾對時政不滿的法國版rap音樂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歌詞相當激烈,充滿火藥味。總的說來,法國的rap音樂更注意語言,歌詞更富有詩意,節奏也不斷地被更新。1989年誕生的Suprême NTM二重唱歌團是這一新的音樂形式的標誌。同時,“殺手”歌團(Assassin)、Arsenik以及“苦澀部委”歌團(Ministère AMER)也都在這條路上發展。IAM歌團則把rap音樂馬賽化,他們創作的rap歌曲,抗議的聲音弱一些,但更注重歌詞,更多地反映了他們所居住的城區的社會生活。九十年代rap音樂的另一位元著名歌星是索拉爾(MC Solaar),他擅長文字遊戲,但他的歌Funk味很濃。此外,Doc Gynéco所創作的rap歌曲更吸引注意力,喜歡他的歌的聽眾也更多。

九十年代法國歌壇所經歷的另一場革命無疑是電子音樂了。在法國,電子音樂從來沒有真正地成為大眾喜愛的音樂,但是,它卻遍地都是。電子音樂領域也出了一些名人,如:自從八十年代末就成為明星的Laurent Garnier。在Laurent Garnier之後,Ludovic Navarre(1995)、Dimitri from Paris、Bob Sinclar、Kojak、空氣(Air)、尤其是巴黎二重唱演唱團Daft Punk(1997)都在電子音樂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些歌星或歌團的電子音樂普遍在國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們的歌被英美人稱作是“French Touch”。

法國搖滾樂團中最受歡迎的當數“黑色欲望” (Noir Désir)樂團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法國還出現了帶有傳統法國歌曲韻味的搖滾樂。Arthur H.樂團就是因此而於1990年受到社會關注的。之後,Mano Solo、Têtes raides、Tordue、路易絲-阿塔克(Louise Attaque)、Tryo、Miossec以及Mickey 3D也都因他們那些帶著傳統歌曲特點的搖滾樂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Dominique A、Mathieu Boogaerts、Katerine以及Sylvain Vanot也都非常有名,但他們的歌曲,配器基本上都非常簡單。二十世紀末法國歌壇的標誌性人物當數Zebda或馬努-查奧(Manu Chao),他們兩人的特點是把歌曲、搖滾、rap以及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揉在了一起,受到所有聽眾的歡迎。

九十年代流行歌曲選聽:

MC Solaar(索拉爾)/ Bouge de là (動一動)(1990)

Noir Désir(黑色欲望)/ Tostaky (1991)

Pascal Obispo(巴斯卡-奧維斯波)/ Plus que tout au monde (勝過世界上的一切)(1992)

Khaled(哈立德)/ Didi (Didi是一個人名)(1992)

IAM/ Le feu (火)(1993)

Alain Souchon(阿蘭-蘇雄)/ Foule sentimentale (多愁善感的人)(1994)

De Palmas(德-帕爾馬斯)/ Sur la route (在路途上)(1994)

Louise Attaque(路易絲-阿塔克)/ J’t’emmène au vent (我帶你隨風飄)(1997)

Air(空氣)/ Sexy Boy (性感男孩)(1997)

Zebda(澤布達)/ Tomber la chemise (脫去襯衣)(1998)


二十一世紀初:輪迴

世紀之交,法國歌壇的一大特點是周而復始。富有感召力的Christophe重回歌壇成為歌迷們的偶像,“印度支那”歌唱團(Indochine)重新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後起之秀Dani和Valérie Lagrange仰仗著兩位歌壇前輩達歐(Daho)和benjamin Biolay而在歌壇再生。另外一些前途似乎非常明媚的詞、曲作者如:Bénabar、Sanséverino、Cali、Jeanne Cherhal、Grande Sophie、Carla Bruni或德萊姆(Vincent Delerm)都在依靠包括琵雅芙(Edith Piaf)、佈雷爾(Jacques Brel)、芭芭拉(Barbara)、特雷內(Charles Trenet)、布拉桑(Georges Brassens)、阿蘭-蘇雄(Alain Souchon)或蜜雪兒-貝爾熱(Michel Berger)在內的前輩們的名聲。

Benjamin Biolay和Keren Ann則強調,坎斯伯(Serge Gainsbourg)或者Françoise Hardy對自己的影響非常深。與此同時,世紀之交的歌壇年輕一代也在為包括薩爾瓦多(Henri Salvador)和格雷科(Juliette Gréco)在內的歌壇前輩作詞作曲。二十一世紀初,法國歌壇上年輕的明星是Matthieu Chédid,他那富有funk風味的歌再加上流光溢彩的舞臺表演,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愛。

世紀之交,法國通俗流行歌曲也是前程似錦,卡洛傑羅(Calogero)和德-帕爾馬斯(De Palmas)成為了法國通俗流行歌壇上的大明星。人們重新對音樂表演表現出的熱愛讓Garou、埃萊娜-塞加拉(Hélène Ségara)、Patrick Fiori等人名聲大噪。六十年代廣播電臺經常舉辦的歌詠比賽這時則由電視來舉辦了,聽眾一致叫好的Jenifer,向傳統挑戰的Olivia Ruiz以及十分傳統的Chimène Badi,他們都是通過電視歌詠比賽而出名的。Lorie是青少年一族追逐的明星。年輕人前所未有地成為了唱片公司征服的顧客群。二十一世紀初,年輕人崇拜的明星是演唱rap歌曲的迪亞姆斯(Diam’s)、搖滾樂團Kyo以及創作優雅的R&B歌曲的科爾內耶(Corneille)。

世紀之交的法國流行歌曲選聽:

Hélène Segara(埃萊娜-塞加拉)/ Il y a trop de gens(人太多)(2000)

Delerm(德萊姆)/ Fanny, Ardant et moi(Fanny,、Ardant和我)(2002)

Calogero(卡洛傑羅)/ En apesanteur(失重)(2002)

Diam’s(迪亞姆斯)/ Daddy(爹爹)(2003)

Corneille(科爾內耶)/ Parce je viens de loin(因為我來自遙遠的地方)(2003)

M/ Qui de nous deux ?(我們兩人中的誰?)(2004)(資料提供rf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ulanada 的頭像
    dulanada

    .:渣樂園:.

    dulan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