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到一本書,雖然還沒讀到書的內容,但光看簡介,我就很清楚地明白我是書中所說的那種「下流社會」的一份子。

他的書介裡是這麼說的:
接下來的12個問題當中,如果有一半回答為「是」的話,那你就是屬於「下流」階層。(最後括號是我的答案)

1. 時常整天待在家上網、打電動玩具 (是)
2. 只想輕鬆的過每一天(是)
3. 能每天過著像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是)
4. 隨心所欲,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
5.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喜歡悶在家裡(是)
6. 喜歡一個人獨處(是)
7. 覺得自己個性樸實、不起眼(是)
8. 認為流行就是展現自我風格(否)
9. 有時覺得,吃東西是一件麻煩的事(否)
10. 常常吃零食和速食(否)
11. 年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10倍(以1萬日圓為計算單位)(是)
12. 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是,我33歲時應該也不會結婚的)


又書介裡還有這段話:
以1960年代為例,沒有電視的家庭很難說是屬於「中流」階層。但是,現在「下流」階層的人們,擁有個人電腦、DVD放映機的大有人在。由此可以看出,單就物質生活之觀點來看,「下流」階層並非是絕對貧窮的。那麼,到底「下流」階層有什麼不足呢?就是積極性。「中流」階層當中,缺乏積極性因而逐漸下降或沉淪的人,就會淪落為「下流」階層。


所謂的積極性,應該是指對未來的經濟規劃,比如幾年要賺到多少錢,如何理財投資,如何結婚節税,如何貸款買房子,如何給子女準備教育基金,如何準備退休基金....等等。在「下流社會」階層,因為薪資縮減、種種競爭壓力,而對未來失去希望與願景,產生得過且過、度一日是一日的心裡,自然對這些需要龐大資本的事務提不起勁。
目前的我,其實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我的薪水連養活我自己都有困難,什麼生小孩什麼基金,我從來沒想到。

這幾天跟朋友聚會,除了聽到大家祝福我的戀情以外,也對我的未來充滿擔憂。
因為從我一路的軌跡看來,我根本是一個毫無計畫的人。
在法國待一年,回台灣待一年,後面又說想去上海了,真是太隨心所欲,沒辦法在一個工作領域深耕,紮實地打下經濟基礎。

我對未來的確沒什麼想像,經常是走一步算一步,我是一個沒有未來感的人,甚至常常覺得末日不遠。(我不是基督徒)
(我想起伍迪艾倫《安妮霍爾》(還是radio age?)裡小男孩時的他,突然不去上學不寫功課,被抓去看心理醫生時他回答說:因為太陽最後會吞掉地球,到時誰都活不成,那我現在努力寫功課幹麻?)

今天在跟油兄的閒談裡面,他問我是不是一個很悲觀的人。
是啊,不只對自己悲觀,對整個地球都很悲觀,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絕對不生小孩的原因,因為我養不起,他生下來也只會為這個愈來愈糟的地球而受苦罷了。

李遠哲說,台灣人口是不是太多了,引來一陣譏刺。其實何止台灣人口太密集。

下流社會的形成,就是人口爆炸的結果,資源有限,在金字塔尖端掌握資源的人永遠是人口的極少數。
他們可以靠權力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把惡果留給下層或第三世界的人,就像把廢水、核廢料丟給邊緣的人一樣,這邊緣只會因為淤積而愈來愈大。
錢愈來愈薄,人命愈來愈沒價值,甚至有的人會向下流動成為垃圾、毒瘤。
人本身就是最大的污染製造源。
貪婪的加乘傾軋,其結果必是殘虐。

浮浮亂世,我只想保有安靜的角落,跟我相愛的人。

當然,還是要有點錢比較好,我不想讓她也成為「下流」的人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lan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