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年前知道侯季然要拍一部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風行一時的社會寫實片的相關記錄片,覺得非常有趣,這個人的腦袋總是裝著莫名其妙的東西。
比如說荒廢的空屋子。
一台破摩托車。
現在是早已被遺忘的一種影片類型。
假如有所謂「渣美學」的話,侯季然會是箇中翹楚,他總是關注著角落裡被人遺忘的,卑微破敗的非生命體,以他纖細同情之眼。
《台灣黑電影》
2005台北電影節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
6/30 10:30 , 7/4 20:50 地點:總統戲院---------------------------------------------------------------------
轉載新聞稿:《台灣黑電影》重現社會寫實片經典鏡頭
《上海社會檔案》中陸小芬震驚全台的胸前一刀
以七零年代末期社會寫實片為題材的紀錄片:《台灣黑電影》,即將於台北電影節中首映。片中收錄許多珍貴的社會寫實片片段,如1981年《上海社會檔案》中陸小芬震驚全台的胸前一刀、1979年《錯誤的第一步》中,男主角馬沙赤腳帶著腳鐐從監獄深處走向觀眾的特寫、陸一蟬演出《女王蜂》時著名的胸前蜜蜂刺青以及楊惠珊、陸儀鳳等重要社會寫實片明星演出的精彩片段。這些場面在那個大多數人都不曾看過真正的監獄、腳鐐的保守戒嚴年代,震撼了無數觀眾的心靈,如今不僅是許多五年級生的懷舊印象,更是久被遺忘的台灣電影史經典場面。
導演侯季然表示:會拍攝這個題材,一方面是源於自己對舊電影的愛好,另一方面也是對那個戒嚴的時代,竟然能夠誕生出那麼多部標榜暴力犯罪色情的電影感到好奇。由於這批電影一向被視為純粹剝削炒作的商業電影,少有人有意加以保存,更遑論出版DVD,因此在尋找這些影片時遇到許多困難。《台灣黑電影》的工作人員從國立的電影資料館,找到深藏在西門町小巷中的私人片庫,再一路找到巡迴全台灣的廟會露天放映業者,花費了一年半時間,才找齊片中引用的八部社會寫實經典作品。而有些拷貝因為久未有人聞問,深埋在倉庫裡太長時間,畫面皆已斑駁,雪花片片,更顯出這些電影橫跨二十五年而來的時代感。
除了蒐集到這些珍貴的舊影片之外,《台灣黑電影》並嘗試對這批電影提出新的詮釋觀點,片中將社會寫實電影片段與台灣七零年代末期的政治社會事件相對照,挖掘出潛藏在社會寫實膠片底層的時代情緒。導演認為,社會寫實電影表面上是感官發洩,但是這些狂暴的畫面,其實透露了當時戒嚴氣氛下,被壓抑已久並試圖尋找出口的集體潛意識。
片中訪問了許多參與社會寫實片風潮的重要導演、明星及影評人,對於當時社會寫實電影的資金狀況、生產情形,電檢尺度、海外市場的商業操作,甚至於社會寫實電影與緊接其後出現的台灣新電影之間的矛盾關聯等,皆有第一手的說明與詮釋,不但為台灣電影留下重要的口述歷史,更可為目前低迷的國片市場提供歷史的參考。
導演表示,《台灣黑電影》的片名靈感來自「台灣新電影」,用「黑電影」代表七零年代末期風靡全台的社會寫實片,對比新電影的純潔光明形象。當年這些黑電影透過誇張的情節與渲染的暴力色情場面,在電影檢查開始鬆綁的幾年間,締造傲人的票房成績。雖然號稱「寫實」,但是社會寫實片卻被當時的影評人批評為誇張社會的黑暗面,並不寫實,而是「社會版寫實」。社會寫實片盛行的期間約為1979年至1983年,短短五年間的產量,包括犯罪片、女性復仇片、賭片等,總數共有一百一十七部之多。
1981年《上海社會檔案》中審判的場景,令人聯想到當時轟動的美麗島大審
◎《台灣黑電影》作品簡介
1979到1983年,仍然在戒嚴的年代裡,卻有一批「台灣黑電影」,以社會寫實之名,大膽地描寫犯罪、肉慾與復仇,瞬間攻佔全台戲院,席捲驚人的票房,引起黑白兩道的側目。這些黑電影像是一場夢境還是傳染病,在混沌未明的期內密集地出現,又在新的時代來臨前迅速地消失,曾經有那麼多看過黑電影的人,卻沒有人想討論,也沒有人覺得可惜。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堪稱台灣電影裡最暴烈血腥的影片,在電影史長久輕視與鄙視下,漸漸被遺忘。今天還記得黑電影的人裡,有人說,那是商業邏輯的簡單操作,用過即棄,沒什麼好深究的,也有人說,那是台灣電影工業衰敗的起點,是「台灣新電影」黎明之前最深最深的黑暗。
本片重新搜羅並分析目前僅存可見的黑電影,將這些驚人的畫面與七0年代末、八0年代初的政治社會事件相對照,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奇異的相似,原來在現實社會裡被壓抑的情緒,不能說的話語,皆化為一幕幕聲嘶力竭的影像,從黑電影的底片中顯影出來……
1979年,《錯誤的第一步》一開場從黑暗深處走出的腳步,不只走出了社會寫實片風潮,也象徵著台灣將走出壓抑的戒嚴時代
◎導演簡介
侯季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班,曾任「台灣電影資料庫」專任研究助理,現為自由作者。創作範圍包括文字、攝影與錄像,作品性格偏向抒情與實驗,常與時間與記憶相關。影評及散文作品散見「小電影主義」電子報及各大報章雜誌,個人專欄「我口袋裡的電影」位於文建會台灣電影筆記網站。影像創作方面,1997年以畢業作品《三個人的十一片台北》入選第二屆中港台學生電影錄像節,2003年以實驗片《星塵15749001》獲台北電影節市民影展首獎。2004年拍攝以SARS為主題的紀錄片《疫區》,同年,紀錄片《我的七四七》入選公視觀點短片展。2005年完成新聞局輔導金紀錄長片《台灣黑電影》。
侯季然個人網站
大少的備忘錄
747通信
台灣電影筆記影評專欄「我口袋裡的電影」
◎【台灣黑電影】之拍攝前言
我們今日熟知的台灣電影史,從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影像,台語片滄桑,乃至六○年代的「健康寫實」,七○年代的「武俠片」、「愛情文藝片」、「愛國政宣片」,一直到八○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九○年代「後新電影」,幾個大題目細數下來,多半不會提到「社會寫實片」一項。
在目前可見的台灣電影史論述裡,對於曾在八○年代初期盛行一時的「社會寫實片」,大多以「犯罪暴力的黑色類型電影」寥寥數語、匆匆帶過,或在產業面上視之近二十年來台灣電影衰敗的起點,或在美學上視之為「新電影」黎明之前最深最深的黑暗。電影學者盧非易更直言,台灣的主流電影自社會寫實片濫觴《錯誤的第一步》起,即走上所謂的「類型歧途」。
二十年過去了,這些奇形怪狀的社會寫實片,在我們的電影史長久輕視與鄙視下,恐怕將連同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一齊被遺忘了。
我們覺得很可惜,因為回顧台灣電影類型發展,社會寫實片其實在各個層面都有非常值得深究的獨特性。首先,在美學上,這類型片中大量充斥的犯罪、暴力、裸露等元素,所帶來的直接且赤裸的觀影刺激,乃是台灣影史罕見;再者,就社會意義而言,自一九七九年《錯誤的第一步》到一九八一年《上海社會檔案》,這些以犯罪、女性復仇為主題的影片,能夠迅速受到觀眾的支持而成為八○年代初期二、三年間的主流,實與當時的政治動盪、社會轉型有相當大的關聯。美麗島事件、江子翠命案、林宅血案,七○年代末暴烈血腥的新聞畫面,實不亞於大銀幕上的感官刺激。
六○年代於西方電影學界興起「類型電影」的研究取向,將大量生產的大眾類型電影,視為社會心理的具體展現,於此,我們不禁好奇,社會寫實片到底是單純原慾的發洩,還是社會焦慮的替身?楊惠珊、陸小芬、陸一嬋瘋狂復仇的,究竟是野獸般的男人,性別歧視的社會,還是自從國民政府遷台後持續數十年的政治壓制?
根據【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一書記載,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以犯罪類型送審的影片,共計一百一十七部。也就是說,照現在的台灣電影史來看,自《錯誤的第一步》起,當年台灣電影是連續走錯了一百一十七步。
而我們想問的是,這一百一十七步,到底由誰所踏?怎麼踏?踏出了什麼樣的社會?最重要的,它們踏向何方?我們今日熟知的台灣電影史,從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影像,台語片滄桑,乃至六○年代的「健康寫實」,七○年代的「武俠片」、「愛情文藝片」、「愛國政宣片」,一直到八○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九○年代「後新電影」,幾個大題目細數下來,多半不會提到「社會寫實片」一項。
台灣黑電影
風雨飄搖的年代˙歇斯底里的電影
台灣第一部壞品味美學紀錄片
女王蜂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2003 新聞局紀錄長片輔導金入選 * 2005台北電影節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
6/30 10:30 , 7/4 20:50 地點:總統戲院
比如說荒廢的空屋子。
一台破摩托車。
現在是早已被遺忘的一種影片類型。
假如有所謂「渣美學」的話,侯季然會是箇中翹楚,他總是關注著角落裡被人遺忘的,卑微破敗的非生命體,以他纖細同情之眼。
《台灣黑電影》
2005台北電影節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
6/30 10:30 , 7/4 20:50 地點:總統戲院---------------------------------------------------------------------
轉載新聞稿:《台灣黑電影》重現社會寫實片經典鏡頭
《上海社會檔案》中陸小芬震驚全台的胸前一刀
以七零年代末期社會寫實片為題材的紀錄片:《台灣黑電影》,即將於台北電影節中首映。片中收錄許多珍貴的社會寫實片片段,如1981年《上海社會檔案》中陸小芬震驚全台的胸前一刀、1979年《錯誤的第一步》中,男主角馬沙赤腳帶著腳鐐從監獄深處走向觀眾的特寫、陸一蟬演出《女王蜂》時著名的胸前蜜蜂刺青以及楊惠珊、陸儀鳳等重要社會寫實片明星演出的精彩片段。這些場面在那個大多數人都不曾看過真正的監獄、腳鐐的保守戒嚴年代,震撼了無數觀眾的心靈,如今不僅是許多五年級生的懷舊印象,更是久被遺忘的台灣電影史經典場面。
導演侯季然表示:會拍攝這個題材,一方面是源於自己對舊電影的愛好,另一方面也是對那個戒嚴的時代,竟然能夠誕生出那麼多部標榜暴力犯罪色情的電影感到好奇。由於這批電影一向被視為純粹剝削炒作的商業電影,少有人有意加以保存,更遑論出版DVD,因此在尋找這些影片時遇到許多困難。《台灣黑電影》的工作人員從國立的電影資料館,找到深藏在西門町小巷中的私人片庫,再一路找到巡迴全台灣的廟會露天放映業者,花費了一年半時間,才找齊片中引用的八部社會寫實經典作品。而有些拷貝因為久未有人聞問,深埋在倉庫裡太長時間,畫面皆已斑駁,雪花片片,更顯出這些電影橫跨二十五年而來的時代感。
除了蒐集到這些珍貴的舊影片之外,《台灣黑電影》並嘗試對這批電影提出新的詮釋觀點,片中將社會寫實電影片段與台灣七零年代末期的政治社會事件相對照,挖掘出潛藏在社會寫實膠片底層的時代情緒。導演認為,社會寫實電影表面上是感官發洩,但是這些狂暴的畫面,其實透露了當時戒嚴氣氛下,被壓抑已久並試圖尋找出口的集體潛意識。
片中訪問了許多參與社會寫實片風潮的重要導演、明星及影評人,對於當時社會寫實電影的資金狀況、生產情形,電檢尺度、海外市場的商業操作,甚至於社會寫實電影與緊接其後出現的台灣新電影之間的矛盾關聯等,皆有第一手的說明與詮釋,不但為台灣電影留下重要的口述歷史,更可為目前低迷的國片市場提供歷史的參考。
導演表示,《台灣黑電影》的片名靈感來自「台灣新電影」,用「黑電影」代表七零年代末期風靡全台的社會寫實片,對比新電影的純潔光明形象。當年這些黑電影透過誇張的情節與渲染的暴力色情場面,在電影檢查開始鬆綁的幾年間,締造傲人的票房成績。雖然號稱「寫實」,但是社會寫實片卻被當時的影評人批評為誇張社會的黑暗面,並不寫實,而是「社會版寫實」。社會寫實片盛行的期間約為1979年至1983年,短短五年間的產量,包括犯罪片、女性復仇片、賭片等,總數共有一百一十七部之多。
1981年《上海社會檔案》中審判的場景,令人聯想到當時轟動的美麗島大審
◎《台灣黑電影》作品簡介
1979到1983年,仍然在戒嚴的年代裡,卻有一批「台灣黑電影」,以社會寫實之名,大膽地描寫犯罪、肉慾與復仇,瞬間攻佔全台戲院,席捲驚人的票房,引起黑白兩道的側目。這些黑電影像是一場夢境還是傳染病,在混沌未明的期內密集地出現,又在新的時代來臨前迅速地消失,曾經有那麼多看過黑電影的人,卻沒有人想討論,也沒有人覺得可惜。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堪稱台灣電影裡最暴烈血腥的影片,在電影史長久輕視與鄙視下,漸漸被遺忘。今天還記得黑電影的人裡,有人說,那是商業邏輯的簡單操作,用過即棄,沒什麼好深究的,也有人說,那是台灣電影工業衰敗的起點,是「台灣新電影」黎明之前最深最深的黑暗。
本片重新搜羅並分析目前僅存可見的黑電影,將這些驚人的畫面與七0年代末、八0年代初的政治社會事件相對照,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奇異的相似,原來在現實社會裡被壓抑的情緒,不能說的話語,皆化為一幕幕聲嘶力竭的影像,從黑電影的底片中顯影出來……
1979年,《錯誤的第一步》一開場從黑暗深處走出的腳步,不只走出了社會寫實片風潮,也象徵著台灣將走出壓抑的戒嚴時代
◎導演簡介
侯季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班,曾任「台灣電影資料庫」專任研究助理,現為自由作者。創作範圍包括文字、攝影與錄像,作品性格偏向抒情與實驗,常與時間與記憶相關。影評及散文作品散見「小電影主義」電子報及各大報章雜誌,個人專欄「我口袋裡的電影」位於文建會台灣電影筆記網站。影像創作方面,1997年以畢業作品《三個人的十一片台北》入選第二屆中港台學生電影錄像節,2003年以實驗片《星塵15749001》獲台北電影節市民影展首獎。2004年拍攝以SARS為主題的紀錄片《疫區》,同年,紀錄片《我的七四七》入選公視觀點短片展。2005年完成新聞局輔導金紀錄長片《台灣黑電影》。
侯季然個人網站
大少的備忘錄
747通信
台灣電影筆記影評專欄「我口袋裡的電影」
◎【台灣黑電影】之拍攝前言
我們今日熟知的台灣電影史,從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影像,台語片滄桑,乃至六○年代的「健康寫實」,七○年代的「武俠片」、「愛情文藝片」、「愛國政宣片」,一直到八○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九○年代「後新電影」,幾個大題目細數下來,多半不會提到「社會寫實片」一項。
在目前可見的台灣電影史論述裡,對於曾在八○年代初期盛行一時的「社會寫實片」,大多以「犯罪暴力的黑色類型電影」寥寥數語、匆匆帶過,或在產業面上視之近二十年來台灣電影衰敗的起點,或在美學上視之為「新電影」黎明之前最深最深的黑暗。電影學者盧非易更直言,台灣的主流電影自社會寫實片濫觴《錯誤的第一步》起,即走上所謂的「類型歧途」。
二十年過去了,這些奇形怪狀的社會寫實片,在我們的電影史長久輕視與鄙視下,恐怕將連同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一齊被遺忘了。
我們覺得很可惜,因為回顧台灣電影類型發展,社會寫實片其實在各個層面都有非常值得深究的獨特性。首先,在美學上,這類型片中大量充斥的犯罪、暴力、裸露等元素,所帶來的直接且赤裸的觀影刺激,乃是台灣影史罕見;再者,就社會意義而言,自一九七九年《錯誤的第一步》到一九八一年《上海社會檔案》,這些以犯罪、女性復仇為主題的影片,能夠迅速受到觀眾的支持而成為八○年代初期二、三年間的主流,實與當時的政治動盪、社會轉型有相當大的關聯。美麗島事件、江子翠命案、林宅血案,七○年代末暴烈血腥的新聞畫面,實不亞於大銀幕上的感官刺激。
六○年代於西方電影學界興起「類型電影」的研究取向,將大量生產的大眾類型電影,視為社會心理的具體展現,於此,我們不禁好奇,社會寫實片到底是單純原慾的發洩,還是社會焦慮的替身?楊惠珊、陸小芬、陸一嬋瘋狂復仇的,究竟是野獸般的男人,性別歧視的社會,還是自從國民政府遷台後持續數十年的政治壓制?
根據【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一書記載,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以犯罪類型送審的影片,共計一百一十七部。也就是說,照現在的台灣電影史來看,自《錯誤的第一步》起,當年台灣電影是連續走錯了一百一十七步。
而我們想問的是,這一百一十七步,到底由誰所踏?怎麼踏?踏出了什麼樣的社會?最重要的,它們踏向何方?我們今日熟知的台灣電影史,從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影像,台語片滄桑,乃至六○年代的「健康寫實」,七○年代的「武俠片」、「愛情文藝片」、「愛國政宣片」,一直到八○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九○年代「後新電影」,幾個大題目細數下來,多半不會提到「社會寫實片」一項。
台灣黑電影
風雨飄搖的年代˙歇斯底里的電影
台灣第一部壞品味美學紀錄片
女王蜂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2003 新聞局紀錄長片輔導金入選 * 2005台北電影節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
6/30 10:30 , 7/4 20:50 地點:總統戲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