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去看了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一言以蔽之:最好的時光,是不再的時光。
這是一部侯孝賢向自己致敬的作品,第一段<戀愛夢>,看得到《風櫃來的人》或《童年往事》的影子,第二段<自由夢>,讓人想到《海上花》,第三段<青春夢>,是《千禧曼波》。
我很難過地發現,侯孝賢的電影已經不止一次,不再能感動我了。
為什麼呢?侯孝賢在一篇張靚蓓的訪談裡也說過了,年紀大了以後,他拍電影已經不再憑「直覺」,多了思考,多了延伸,卻容易模糊了主軸。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使得他電影裡失去了最初那種原始生命力的原因。
風櫃來的人他唯一深深打動過我的電影,是1983年《風櫃來的人》,很少人看過這部片,卻是我認為侯孝賢最好的一部電影,尤其是前半部。(我是大學時在學校的視聽館看錄影帶的,第一次看就被震攝住了,從此迷上早期的侯孝賢。)
這一部隨性恣意的電影,因為鈕承澤、張世這幾個恰如其分的演員,表現出了那個年代的年少輕狂。
裡面幾個橋段,至今我仍記憶猶新:混進電影院的鈕承澤一邊看電影,一邊恍神地想起自己幼年與父親打棒球的往事,不言不語中,道出了正值叛逆期的鈕承澤與受傷的父親之間的潛在感情;鈕承澤、張世,與另外兩個損友,在逃家的期間跑到海邊的小屋,在海浪拍打、激起浪花的岸邊跳舞,勾搭不認識的少女楊麗音;累了,他們到海邊,幾個男孩子玩起互脫褲子的無聊遊戲,配著巴哈的四季;他們到了高雄,被騙子騙到無人的廢棄大樓裡,說裡面有播放小電影,幾個年輕人付了錢傻傻上樓,只看到廢棄的樓層看出去是整個高雄市景,「哇靠,還是彩色大銀幕的咧!」......還有更多,每一幕看似無意不經心,卻把那個年代的氣氛精準地表現出來。
這部電影有一種難以言喩的飽滿,無論過了多久,都還是會讓我想拿出來重看。
風櫃來的人基本上,1983的侯孝賢拍的,就是那個年代,而那也正是他的生命經驗。
據說這部片從寫劇本到完成,只花了三個月,他是完全憑著直覺去拍的,也剛好有了鈕承澤與張世,才能把那種年少輕狂自然地表現出來。
後來的侯孝賢,再也沒有類似的元氣淋漓的作品。
後來的作品,攝影、服裝、美術,都更加精緻了,但過於冷淡化的處理,添了風格卻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道。
觀察了那麼久,我終於確定《風櫃來的人》只是個偶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lan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